□“一带一路”法治同行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30秒生成智能表单,在全球范围匹配最优服务团队,1小时完成律师对接,这是上海市徐汇区推出的涉外法律服务“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司法部“‘一带一路’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采访团来到徐汇区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现场了解到这一高效法律服务场景,据介绍,该计划打造了上海首个跨境法律服务AI智能体。
记者根据指引,现场通过“掌上公服”中的“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模块,体验AI智能体的便捷之处。“我想在加拿大购房,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输入问题并补充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后,界面显示,AI助手即刻解析关键信息,生成智能表单,结合时区、目的地、专业领域三重维度,数秒内锁定3家来自不同国家的最优服务团队。
很快,记者电话就响了起来,一名律师询问具体情况。在得知是采访测试后,对方坦言,只要有需求,随时可协助找到合适的境外律师。
“全球律师1小时响应,离不开技术和资源的双重加持。”徐汇区司法局副局长杨佳琛介绍,除了自主开发AI智能体外,徐汇区组织区域内10家头部涉外律师事务所作为发起单位与境内外的法律服务机构共同签署协议,该协议在徐汇区西岸数字谷设立联络处,由此建立起“6+2”时区覆盖机制(全球主要经济带6大核心时区接力合作,每小时内均具备至少分布在2个时区的服务团队在线),确保人工客服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
事实上,该计划主要服务对象是“出海”企业。以往,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出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遭遇法律纠纷时,难以精准匹配对口的专业律师团队,且境内外企业与法律服务机构在涉外服务供需上存在一定盲区,缺乏具有全球公信力的服务体系进行直接对接。
目前,徐汇区“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依托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平台,充分协调全球律师及公证、仲裁、调解等领域法律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涵盖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涉外家事等11大类服务场景的50项专业服务,为中国企业“出海”快速应对海外诉讼与合规审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完成外商投资安全审核等各类需求全程护航。
据了解,随着“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的不断推进,徐汇区司法局一方面不断扩大境外合作法律机构范围,另一方面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步伐,现已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培养双基地”和“涉外法治人才翻译基地”,并成立“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研究实训中心”,邀请多家境外高校及律所的专家,推出“人工智能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由此发掘区域内百余名涉外法律人才,组建了“护企出海公益法律服务团”,使之成为“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上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之一,徐汇区会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优质人工智能企业,率先构建‘AI+法律服务’产业生态。”徐汇区司法局局长左静鸣说,“我们将聚焦企业真实需求,坚持专业服务与科技创新并举,深入贯彻落实上海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目标的具体任务,为护航企业‘出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