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在这里讨论通过,自此之后,推进法治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浙江人民的不懈探索。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2022年12月8日,刚履新的省委书记易炼红赴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一个多月后,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新当选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省长王浩进行庄严的宪法宣誓。
浙江抓牢关键少数这一“牛鼻子”,全面推进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法治浙江建设推进机制,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运行。
伟大思想源自于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委依法治省办主任王成国说,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法治浙江道路砥砺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系统构建法治浙江建设顶层设计“四梁八柱”,探索形成地方创制性立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互联网法院、数字法治改革、社会治理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推动法治浙江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走进“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社会治理中心,就像进入矛盾纠纷的“全科医院”,天平调解工作室调解员夏朝霞是名副其实的“名医”——原为诸暨法院资深法官,审理案件成千上万,如今坐镇专家门诊,依托中心一张矛盾纠纷筛选分级施策的“过滤网”,单从天平调解工作室这一调解组织诉前过滤纠纷,一年就减少4600起诉讼案件,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法治浙江建设的创新成果。
从“枫桥经验”到“浦江经验”,从“余村经验”到“后陈经验”,从“三治融合”到“村民说事”,一个个治村之计,被推广至全国。
一张全国首创性成果清单列表,详细记录了自2002年以来法治浙江建设探索实践的50多项创新成果,这些创新实践不断总结形成浙江经验,不断被推广至全国,不断释放法治之力。
法治之力在于增加民生福祉,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海宁硖石街道西山社区是新晋的基层治理“网红打卡点”,居民王女士不仅日常享受43个社会组织带来的65个便民服务项目,连亲人的身后事办理,都有海宁市公民遗产服务中心助力,通过遗产一件事数字化平台,只要一张身份证、最多跑一次,就实现了遗产查询、领取、证照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随着法治浙江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浙江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力度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从2016年的83.15分提高至近4年都保持在90分以上。
科学立法突出高质量。
浙江统筹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指导和备案审查工作,2002年以来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222件,其中20多部法规开创全国第一。
严格执法突出规范化。浙江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先后实施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法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持续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浙江模式”,全省行政诉讼败诉率连续3年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夯实基层法治建设基础,加快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浙江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中领跑。
公正司法突出公信力。浙江纵深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提升司法权运行绩效,创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政法一体化办案、共享法庭等引领数字司法新潮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突出覆盖面。浙江加强全面普法,迭代升级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全国首创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建成10个全国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4884个,各类法治文化阵地5970个。
20年来,浙江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服务大局、法治为民、数字赋能、整体智治为特色的“浙江经验”,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浙江智慧。